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(其五)
· 龚自珍
báixié
shìqíng
huàzuòchūngèng
译文
作品简介
作品赏析
创作背景
作者简介
作品评价
译文
离别京都的愁思浩荡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,马鞭向东一挥,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。
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,即使化作春泥,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。
[
8
]
作品简介
《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(其五)》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《己亥杂诗》中的第五首,写诗人离京的感受。全诗意象单纯,而情景浑成,比兴无端,而心迹昭然,短短二十八字,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,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,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,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。
[
3
]
作品赏析
这诗作于1839年(农历己亥),是诗人的代表作品。诗人辞官南归故里,后又北取眷属,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。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,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,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,语气乐观,形象生动,极富艺术魅力。
前两句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”抒情叙事,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。一方面,离别是忧伤的,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,故友如云,往事如烟;另一方面,离别是轻松愉快的,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,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。这样,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,既有“浩荡离愁”,又有“吟鞭东指”;既有白日西斜,又有广阔天涯。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,互为映衬,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后两句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诗人笔锋一转,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。并反用陆游的词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”落红,本指脱离花枝的花,但是,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,即使化做春泥,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。不为独香,而为护花。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,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,不忘报国之志,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;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,成为传世名句。
[
4
]
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,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,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。龚自珍论诗曾说“诗与人为一,人外无诗,诗外无人”(《书汤海秋诗集后》),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[
9
]
创作背景
道光十九年(1839),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,龚自珍已四十八岁,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,毅然决然辞官南归,回归故里,后又北上迎取眷属,在南北往返途中,他有所思,有所感,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,投入一个竹筐里。后来共“得纸团三百十五枚,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”(《与吴虹生书》),写就巨型组诗。这就是著名的《己亥杂诗》——那一年是己亥年。
[
5
]
本文选自《己亥杂诗》的第五篇。作者当时愤然辞官,离别亲朋好友,愁肠百结。
[
10
]
作者简介
龚自珍
清朝晚期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诗人
龚自珍(1792年8月22日-1841年9月26日),字人,号定后更名易简,字伯定;又更名巩,号定庵,又号羽山民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清代思想家、诗人、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,柳亚子誉为“三百年来第一流”。
作品评价
王文濡·《龚自珍全集》:此三百十五篇,五花八门,可作年谱、行状读。